在讲解《诗经》时,有学生将诗歌编成舞剧,让千年前的情感在音乐里缓缓流出,在指尖和脚尖轻盈跃动。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大学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各展才能的试验田,既要传承文明的基因密码,更要守护每个年轻生命的独特生长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图景里,语文教育不该是修剪枝叶的园艺剪,而应是滋养根基的深层土壤。职业教育也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具,而是让每株幼苗找到专属年轮的沃土。这或许正是大学语文教师在新时代的使命:做那个读懂每片叶子脉络的守林人。
今天,我想通过两个关于文艺创作的故事,分享我们同学如何在文艺作品的理解、感悟、创作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成长。
那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午,我听见阶梯教室里传来同学们排练的声音,原来是同学们在排练跨语言经典诵读的节目。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们用不同的语言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从而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共鸣。
起初,刚策划这个节目的时候,他们对这项任务感到无所适从。毕竟,诵读简单,但是这个节目不仅需要跨语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还要融合不同的文艺元素,如舞蹈,如唱歌。但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理解诗歌中的敬业奉献,勤奋有为的精神,这与他们在专业不懈探索,职业上团结协作、敬业乐业的精神不谋而合。临近拍摄日期,他们每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练习。对每一句话都精心打磨,从重音到停连,从语速到语调再到语气、节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舞蹈上,她们根据每一个节奏,每一句话,打磨每一个动作,力争做到完美地呈现。
经过反复练习与磨合,他们各司其职,将这个节目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不仅重新演绎了这首诗歌,再现了千年前先贤们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诗歌里面汲取了力量,体会到了专注努力、团结协作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拍摄当天,同学们在舞台上精彩的呈现,让我看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在学生们心中悄然融合,人文素养在学生看来已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同学们也功不唐捐,获得了诵读类省赛一等奖。
与此同时,在写作类的比赛中,有的同学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她的文章中展现了一位职业学子深沉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看到了几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笔下又有了新的传承。她的作品《儒家智慧,跨越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将个人感悟和儒家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内涵相结合,她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经典背后的人生智慧。
这篇文章最终获得了写作类省赛二等奖。
通过这两项赛事,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跨语言经典诵读还是写作比赛,都是引导学生们发现自我、展现才华的有效途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或许适合成为参天大树,有的则愿意成为点缀大地的花朵。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他们在人文素养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撰稿:周慧;编辑:刘玲;审稿:刘建伟)